服务咨询热线:

大坝及岩土工程安全监测仪器生产公司

13990288886
岩土工程类仪器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QS(川)XK07-0003-00002
搜索安全监测仪器相关技术资料,请直接输入关键词,然后选择相应文章
  葛南服务中心
   小杜热线  13990288886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
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试行)
来源: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 作者:四川葛南仪器 13990288886 | 发布时间: 2019-03-29 | 23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6.3.1 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
6.3.2 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网相一致,并宜与国家控制网建立联系。有条件的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变形监测或分布式光纤监测。
6.3.3 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表面变形监测为主,对重要部位可设置必要的内部变形监测项目。
2 位移测点应布置在临河堤肩、背河堤肩,必要时可背河堤坡、堤脚各布置1个,位移测点宜与里程碑、测压管等布设结合。
3 堤身内部变形监测项目可采用沉降仪、测斜仪等进行监测,并宜与渗压计同孔埋设。
4 堤身垂直位移可采用精密水准法监测,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三角网法等方法监测,精度应达到±3.0mm。
5 垂直位移以下沉为正、上升为负;水平位移以偏向背河侧为正,偏向临河侧为负;精度应达到±3.0mm。
6 对防洪墙沉降缝(止水缝)可采用标识线方法,张开为正,闭合为负,精度应达到±0.2mm。必要时可将测斜管布设在防洪墙背河侧或浇筑在墙体内部测量不同高程水平位移。防洪墙变形监测可与应力应变监测项目相结合。

 

《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系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计划项目(序号613),根据水利部2016年财政专项安排《水利部关于批复2016年部门预算的通知》(水财务[2016]167号),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14)的要求编制。

本规程共820节和6个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术语;

——监测堤段与部位;

——巡视检查;

——隐患监测;

——仪器监测;

——监测系统;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自力          张宝森    林宏达    何鲜峰    李姝昱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XXXXXX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XXXXXX


  

总则... PAGEREF _Toc498354133 h 1

术语... PAGEREF _Toc498354134 h 2

监测堤段与部位... PAGEREF _Toc498354135 h 3

3.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36 h 3

3.2  堤防潜在破坏模式及分析... PAGEREF _Toc498354137 h 3

3.3  堤防分区及监测原则... PAGEREF _Toc498354138 h 3

巡视检查... PAGEREF _Toc498354139 h 5

4.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40 h 5

4.2  检查分类和频次... PAGEREF _Toc498354141 h 5

4.3  检查项目和内容... PAGEREF _Toc498354142 h 5

4.4  检查方法和要求... PAGEREF _Toc498354143 h 8

隐患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44 h 10

5.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45 h 10

5.2  监测仪器与方法... PAGEREF _Toc498354146 h 10

5.3  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47 h 10

仪器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48 h 11

6.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49 h 11

6.2  环境量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50 h 11

6.3  变形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51 h 12

6.4  渗流监测... PAGEREF _Toc498354152 h 13

监测系统... PAGEREF _Toc498354153 h 14

7.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54 h 14

7.2  系统建设... PAGEREF _Toc498354155 h 14

7.3  运行管理与维护... PAGEREF _Toc498354156 h 14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PAGEREF _Toc498354157 h 15

8.1  一般规定... PAGEREF _Toc498354158 h 15

8.2  工程及监测设施基本资料... PAGEREF _Toc498354159 h 15

8.3  监测资料整编... PAGEREF _Toc498354160 h 15

附录监测项目与频次... PAGEREF _Toc498354161 h 16

附录巡视检查内容与格式... PAGEREF _Toc498354162 h 18

附录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 PAGEREF _Toc498354163 h 24

附录线缆布置与连接... PAGEREF _Toc498354164 h 25

附录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PAGEREF _Toc498354165 h 26

E.1  监测物理量相关图表... PAGEREF _Toc498354166 h 26

E.2  各种监测物理量的整理与整编要求... PAGEREF _Toc498354167 h 28

E.3  常用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公式... PAGEREF _Toc498354168 h 30

附录监测仪器考证表... PAGEREF _Toc498354169 h 33

标准用词说明.... PAGEREF _Toc498354170 h 36

 1  总则

1.0.1  为强化堤防安全管理,掌握堤防安全状况,规范堤防安全监测,降低堤防运行风险,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3级及以上江、河、湖、海堤防的安全监测,45级堤防可参照执行。

1.0.3  堤防安全监测应针对重要堤段和重点部位的破坏模式进行,并应对安全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置。

1.0.4  堤防安全监测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监测,可分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隐患监测等。

1.0.5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前,应进行检测、校准;测量仪表应定期检定/校准。

1.0.6  本规程主要引用标准如下:

GB/T128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4914      海滨观测规范

GB 17501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CH/T 3014      数字表面模型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

GB/T 16529.2      光纤光缆接头 第2部分:分规范 光纤光缆接头盒和集纤盘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15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SL58                     水文测量规范

SL59                     河流冰情观测规范

SL171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SL197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436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

SL55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595                   堤防工程养护修理规程

SL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 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SL 614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Z679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导则

1.0.7  堤防监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

2.0.1  堤防工程安全监测  levee safety monitoring

利用人工或仪器对堤防工程安全信息采集并对其安全状况实时分析的过程。

2.0.2  隐患监测  hidden-trouble monitoring

采用电测等手段对重点堤段和部位隐患进行定期探测,并对比探测成果分析隐患变化情况的过程。

2.0.3 仪器监测  instrumentation monitoring

    采用仪器对堤防安全信息采集并对其安全状况实时分析的过程。

2.0.4 运行期监测  operation period monitoring

对投入运行后堤防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的工作。

2.0.5 监测断面  monitoring section

能够代表一段堤防水文地质状况并集中布置有监测仪器的断面。

2.0.6 潜在破坏模式  potential failure mode

堤防在洪(潮)水、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渗流、滑动、冲蚀、漫顶等并最终导致决口的过程和形式。

2.0.7 分布式监测  distributed monitoring

     能够感测被测量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信息的监测技术。

2.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监测堤段与部位

3.1  一般规定

3.1.1 堤防安全监测应充分考虑堤线长度大、堤身堤基组成复杂、结合部位多、临河水情变化大、失事模式多等特点,应根据堤防的潜在破坏模式及失事后造成的损失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堤段和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3.1.2 堤防仪器监测宜作为堤防高风险区巡视检查的有益补充。

3.2  堤防潜在破坏模式及分析

3.2.1  堤防潜在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漫决、溃决、冲决和震决。

      1  漫决:洪水漫过堤顶导致的破坏;

      2  溃决:由于渗流管涌引起的侵蚀破坏;

      3  冲决:由于水流淘刷引起的堤坡失稳破坏;

      4  震决:由于地震与洪水共同作用导致的决口破坏。

3.2.2  堤防潜在破坏模式分析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资料收集:

1)地质资料;

2)设计资料;

3)施工资料;

4)历史照片;

5)巡视记录和监测数据;

6)设计地震和洪水荷载;

7)安全评估最新成果。

2 召开会议讨论堤防潜在的破坏模式并获取额外的信息,参加人员应包括

1)堤防管理人员;

2)堤防养护修理人员;

3)岩土、地质、水文专家以及地震专家(必要时);

4)堤防运行报告、巡查报告、评估报告等的编写人员;

5)其他有经验或能够提供堤防有关信息人员。

3  针对堤防潜在破坏模式,应进行洪水风险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初步确定监测重点区域和监测项目。

3.3  堤防分区及监测原则

3.3.1  堤防依据其易损性及失事后损失大小可分为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低风险区。

1 高风险区:易出险且出险后损失重大。

2 中等风险区:出险几率小但损失大或出现几率大但损失小的区域。

3 低风险区:不易出险且出险后损失较小区域。

3.3.2  不同区域宜选择不同的监测方式:

1 高风险区:巡视检查、隐患监测和仪器监测并重。

2 中等风险区:巡视检查为主,隐患监测和仪器监测为辅。

3 低风险区:巡视检查为主,隐患监测为辅。

3.3.3 监测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巡视检查作为堤防安全监测的基本手段应按要求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并做好规范的记录工作。

2 隐患监测应注意检测位置和检测方法的可比性,并与已有其他勘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3 仪器监测应作为高风险区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工程等级、规模、结构型式及其地形、地质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并应做到:

1)监测仪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工程、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配合布置。

2监测仪器设备应具有适用性、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且便于实现自动化。仪器设备选型宜根据地质条件、结构计算、类似工程经验等确定。

3仪器设备安装埋设或使用前应进行检测、校准。测量仪表应定期检定/校准。

4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和使用应专业施工或操作,确保质量,并应尽量减少对主体工程的影响。

5)仪器监测应适时建立基准值或背景值,按规定频次进行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复测。应做到监测连续、记录真实、注记齐全、整理及时。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
4  巡视检查

4.1  一般规定

4.1.1 堤防巡视检查的范围应包括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4.1.2 堤防巡视检查应包括外观检查和内部探测检查。

4.1.3 堤防巡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情节较严重的应报上级主管部门。

4.1.4 堤防巡视检查应积极采用无人机、遥感、视频监控、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推动堤防巡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社会化水平。

4.2  检查分类和频次

4.2.1 堤防巡视检查可分为经常巡查、定期巡查、特别巡查和不定期巡查。

4.2.2 经常巡查:主要指外观检查,以及白蚁巡查。管理人员应对所管堤段每1~3天检查一次;堤防工程的基层管理组织(班、组、站、段)应每10天左右检查一次;堤防工程的管理单位应每1~2月组织检查一次。具体检查频次应根据堤防的重要性、所处位置及其运行状态等因素确定,汛期应根据汛情增加检查次数。

4.2.3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可分为汛前检查、汛后检查和大潮、热带风暴、台风期前后检查等。汛前、汛后和大潮、热带风暴、台风期前后应进行1次巡视检查,遇特殊情况应增加检查次数。

4.2.4 特别巡查:当发生大洪水、大暴雨、台风、有感地震以及出现封河、开河等工程非常运用情况和发生重大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巡查,并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

4.2.5 不定期巡查:对堤防险工、险段及重要地段应不定期进行堤身、堤基探测检查或护脚探测。

4.3  检查项目和内容

4.3.1  经常巡查应包括下列项目和内容:

1  堤身外观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堤顶:是否坚实平整,堤肩线是否顺直。有无凹陷、裂缝、残缺,相邻两堤段之间有无错动。是否存在硬化堤顶与土堤或垫层脱离现象。

2)堤坡:是否平顺,有无雨淋沟、滑坡、裂缝、塌坑、洞穴,有无杂物垃圾堆放,有无害堤动物洞穴或活动痕迹,有无渗水。排水沟是否完好、顺畅,排水孔是否顺畅,渗漏水量、水质有无变化等。

3)堤脚:有无隆起、下沉,有无冲刷、残缺、洞穴。

4)混凝土:有无溶蚀、侵蚀、冻害、裂缝、破损等情况。

5)砌石:是否平整、完好、紧密,有无松动、塌陷、脱落、风化、架空等情况。

2  堤身内部检查:应根据需要,采用人工探测、电法探测、钻探等方法,适时进行各种堤身内部隐患探测,以检查堤身内部有无洞穴、裂缝和软弱层存在。电法探测隐患应符合SL436的相关规定,并宜与钻探结合进行。

3  护堤地和堤防工程保护范围检查:背水堤脚以外有无管涌、渗水等。

4  堤岸防护工程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坡式护岸:坡面是否平整、完好,砌体有无松动、塌陷、脱落、架空、垫层淘刷等现象,护坡上有无杂草、杂树和杂物等。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变形缝和止水是否正常完好,坡面是否发生局部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老化,排水孔是否顺畅。

2)坝式护岸: 砌石护坡坡面是否平整、完好,有无松动、塌陷、脱落、架空等现象,砌缝是否紧密。散抛块石护坡坡面有无浮石、塌陷。土心顶部是否平整、土石接合是否严紧,有无陷坑、脱缝、水沟、灌狐洞穴。

3)墙式护岸: 混凝土墙体相邻段有无错动、变形缝开合和止水是否正常,墙顶、墙面有无裂缝、溶蚀,排水孔是否正常。浆砌石墙体变形缝内填料有无流失,坡面是否发生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老化,排水孔是否顺畅。

4)护脚:护脚体表面有无凹陷、坍塌、护脚平台及坡面是否平顺,护脚有无冲动。

5)河势有无较大改变,滩岸有无坍塌。

5  防渗及排水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渗设施:保护层是否完整,渗漏水量和水质有无变化。

2)排水设施:排水沟进口处有无孔洞暗沟,沟身有无沉陷、断裂、接头漏水、阻塞,出口有无冲坑悬空。减压井井口工程是否完好,有无积水流入井内。减压井、排水沟是否淤堵。排水导渗体或滤体有无淤塞现象。

6  穿堤、跨堤建筑物及其与堤防接合部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穿堤建筑物与堤防的接合是否紧密。

2)穿堤建筑物与土质堤防的接合部临水侧截水设施是否完好,背水侧反滤排水设施有无阻塞现象,穿堤建筑物变形缝有无错动、渗水。

3)跨堤建筑物支墩与堤防接合部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空隙等。

4)上、下堤道路及其排水设施与堤防的接合部有无裂缝、沉陷、冲沟。

5)跨堤建筑物与堤顶之间的净空高度,能否满足堤顶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6)穿、跨建筑物有无损坏,能否安全运用。

     7 堤防工程管理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各种观测设施是否完好,能否正常观测;

——观测设施的标志、盖锁、围栅或观测房是否丢失或损坏;

——观测设施及其周围有无动物巢穴。

2)交通与通信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堤防工程交通道路的路面是否平整、坚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堤防工程道路上有无打场、晒粮等占道现象;

——未硬化的堤顶道路有无交通卡等管护措施;

——堤顶交通道路所设置的安全、管理设施及路口所设置的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堤防工程通信网的各种设施是否完好,能否正常运行;

——堤防通信网的可通率是否符合要求;

——堤防通信设施和通信设备的配置是否符合要求。

3)其他管理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堤防上的千米里程牌、百米桩、界牌、界标、警示牌、护路杆等是否有丢失或损坏;

——堤岸防护工程的标志牌和护栏有无损坏、丢失;

——堤防沿线的护堤屋(防汛哨所)或管理房有无损坏、漏雨等情况。

8  防汛抢险设施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要堤段是否按规定备有土料、砂石料、编织袋等防汛抢险料物。

2)重要堤段是否按规定备(配)有防汛抢险的照明设施、探测仪器和运载交通工具。

3)各种防汛抢险设施是否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9  生物防护工程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浪林带、护堤林带的树木有无老化和缺损现象;是否有人为破坏、病虫害及缺水等现象。

2)草皮护坡是否被雨水冲刷,人畜损坏或干枯坏死。

3)草皮护坡中是否有荆棘、杂草或灌木。

10  白蚁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观察,发现堤坝漏水、湿坡、管涌、跌窝等现象必须判断是否因蚁患所致。

2)观察修筑泥线、泥被土料的粗细、分群孔的形状、工蚁和兵蚁的体形、体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危害堤坝的蚁种。黑翅土白蚁的泥线泥被颗粒粗、数量多,黄翅大白蚁的泥线泥被颗粒细、数量少。

3)观察白蚁外出活动时留下的泥被、泥线在堤坝上的分布密度、分群孔出现的数量和真菌指示物等,综合分析堤坝工程遭受白蚁危害的程度。

4)观察堤坝上出现炭棒菌的数量,判断被灭杀死亡的蚁巢数量。

4.3.2  定期巡查应包括下列项目和内容:

1 汛前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堤身断面及堤顶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堤身内部有无隐患,外部有无冲沟、洞穴、裂缝、陷坑、堤身残缺,防渗铺盖及盖重有无损坏,以及有无影响防汛安全的违章建筑等。

2应对重要堤段、穿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新建、改建和除险加固而未经洪水考验的堤段,及其他可能出现险情的堤段进行重点检查。对专门性观测设施,应进行重点检查。

3堤岸防护工程应通过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检查护脚、护坡完整情况以及历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4当穿堤建筑物的底部高程在堤防设计洪水位以下时,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是否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常挡水。

2 汛期检查:应按防汛指挥机构所规定的巡堤查险内容和要求进行。

3 汛后检查: 应检查堤身损坏情况、险情记录和洪水水印标记保管及施测情况, 检查观测设施有无损坏,检查堤岸防护工程发生的沉陷、滑坡、崩塌、块石松动、护脚走失等情况。

4 凌汛期检查:除按汛期要求进行巡堤查险外,还应对淌凌、岸冰、封河、冰盖等情况进行观测。

5 大潮、热带风暴、台风期前后检查:大潮、热带风暴、台风之前应检查工程标准和坚固程度能否抗御大潮、热带风暴、台风,大潮、热带风暴、台风后应检查工程损坏情况及最高潮水位的观测记录。

4.3.3  特别检查应包括下列检查项目和内容:

1 事前检查:在大洪水、大暴雨、台风、暴潮到来前,应对防洪、防雨、防台风、防暴潮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堤防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出险的部位进行检查。

2 事后检查:应检查大洪水、大暴雨、台风、暴潮、地震等工程非常运用及发生重大事故后堤防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损坏情况。

4.3.4  不定期检查应包括下列项目和内容:

1  堤身内有无洞穴、缝隙、松土层。

2  水下护脚有无损坏、冲失。

3  穿、跨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有无缝隙或不均匀沉陷。

4.4  检查方法和要求

4.4.1  堤防工程巡视检查应由堤防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组织,并应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检查前应做好准备,检查人员应相对固定,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并应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

4.4.2  巡视检查方法

外观检查应通过目视、耳听、手摸、脚踩和相应的仪器、工具进行,必要时可利用视频监控、船只、无人机等提供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巡视;

白蚁巡查

1)白蚁监测以地表直接查找、引诱法为主,堤内探测为辅。

2)直接查找法,查找堤坝蚁患区及其蚁源区的泥线、泥被、分群孔和真菌指示物,寻找白蚁喜食物里有无白蚁在活动或活动时留下的痕迹。

3)引诱法:引诱坑,在水库大坝背水坡、河湖堤防内外坡挖长、宽各30cm、深5cm-10cm的坑,将引诱材料放置在坑内;引诱堆,铲除草皮,将引诱材料直接放在土层表面,盖上草皮或其宽覆盖物;引诱桩,用白蚁喜食带皮的干木桩,长50cm、直径5cm左右,插入堤坡内约30cm

4)探测法,应用直流电法、探地雷达法等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堤防内白蚁蚁巢。

内部探测宜采用有效的探测技术和设备进行,并应符合SL436的相关规定。

4.4.3  堤防工程检查应有清晰、完整、准确、规范的检查记录(包括拍照或录像),每次检查完毕后,应及时整理资料,结合观测、监测资料,编写检查报告。堤防工程检查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照附录BB.1B.2填写巡视检查表,必要时应附简图、照片或影像记录。

2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分析,并与历史检查结果对比,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

3  重大缺陷部位应设立专项记录,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的较严重和严重问题以及定期检查、特别检查的记录表格参照附录BB.3

4  发生裂缝的堤防工程,应对裂缝做更加深入的详细调查,裂缝调查记录表格式参照附录BB.4

5  巡视检查的记录、图件和报告的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应存档备查,报告内容应包括: 检查日期、检查目的和任务、检查组参加人员名单及职务职称(签名)、检查环境条件及结果(包括文字记录、缩略图、影像资料)、历次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判断、必须加以说明的特殊问题、检查结论及建议。

隐患监测

5.1  一般规定

5.1.1  隐患监测项目包堤身堤基的洞穴、裂缝、松散体、高含砂层、渗漏、管涌等。

5.1.2  隐患监测项目和频次应符合附录A规定。

5.2  监测仪器与方法

5.2.1  监测仪器

1  隐患监测应采用弹性类、电类、磁类地球物理方法,必要时采用综合方法。

2  仪器性能、单次探测工作的组织参考SL436

5.2.2  监测方法,隐患的监测通过多次探测成果的对比分析实现。

5.3  监测

5.3.1  测线布置,应从上界桩号自上而下顺堤布设测线。结合具体工程确定装置和布置测线。

5.3.2  探测人员要按要求认真做好现场测试记录,保证探测资料的准确与完整。

5.3.3  同一堤段(部位)的不同次探测,应保证测线、仪器设备、工作人员、装置及参数设置固定一致。

5.3.4  探测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作好探测数据的解释判断工作,随时检查和区分各种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做补充观测,避免和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对判断结果带来的误差和错误。

仪器监测

6.1  一般规定

6.1.1 堤防仪器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应根据堤防的级别、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质条件、堤型、穿堤建筑物特点及工程运用要求设置。

6.1.2仪器监测设计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设置、监测设施布置、监测方法拟定、监测周期设定、监测资料整理分析要求等。监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有效、可靠、牢固、方便及经济合理的原则。

6.1.3 仪器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设应能反映堤防运行的主要工作状况。

2  监测断面和部位的选择应有代表性,并应做到一种设施能测多个参数,堤防监测断面间距宜为300~500m

3  在老口门、软弱堤基、浅层强透水带、承压水带等特殊堤段或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堤段,可适当增加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

4  对有穿堤建筑物堤段,应根据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特点进行专项监测设计。

5  监测点应具有较好的交通、照明等条件,且应有安全保护措施。

6  应选择技术先进、实用方便、耐久性好的仪器、设备,并应保证不对堤身结构安全构成隐患,电缆连接和编号应符合附录D要求。

6.1.4 安全监测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1  工程规模、设计标准和堤防类型、级别、施工方法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资料。

2  水文资料。

3  地形、地质资料。

4  试验检测资料。

5  设计成果及最新安全评价成果。

6  监测仪器设备资料。

7  其它相关资料。

6.1.5  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安装后应进行首次监测。

2  当监测量值超过阈值或其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监测频次。

3  应符合附录AA.2的规定。

6.1.6 堤防仪器监测项目应包括环境量、渗流、变形、隐患等监测。

6.2  环境量监测

6.2.1  环境量监测内容包括水位、水下地形、根石(抛石)分布等项目。

6.2.2  环境量监测项目应结合堤段工程特点按照附录A.1选择性设置,项目频次应符合附录A.2的规定。

6.2.3  水位(潮位)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河道水位观测应与测流断面统一布置,此外在重点部位工程处应增加观测点。测点应设置在:

1)水流平顺、受引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和观测的地点;

2)河道无水时,用河道中的地下水位代替,宜与渗流监测结合布置。

2 观测设备可采用水尺、水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或自计水位计。水尺零点高程每年应校测1 次,怀疑水尺零点高程有变化时应及时校测。水位计应在每年汛前进行检验。

3 水位观测可参考GB/T 50138,潮位观测可参考GB/T14914

6.2.4  重点堤段(部位)应开展水下地形监测,观测方法与要求可参考SL58GB 17501

6.2.5  根石(抛石)的平面分布监测内容为险工、控导护岸工程的根石(抛石)的平面分布范围、顶界面位置,其探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探测方法可采用接触式、非接触式探测方法,接触式探测包括机械、人工锥探、探水杆等方法;非接触式探测包括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地球物理方法。

2  探测应以基准点为参照,基准点应布置在地形变化影响范围之外,且长期稳定、易于保存、便于测量的位置。基准点埋设及测量要求:

3  探测点定位测量应选用RTK或导线测量方法,根石点高程测量应选用水准测量、RTK或导线测量的方法。

4  探测断面应相对固定,间距宜为20m

5  测点布置:水上部分沿探测断面水平方向对各突变点进行探测;水下部分沿探测断面水平方向每2m探测一个点,遇根石深度突变时,应增加测点,当探测不到根石时,应再向外2m、向内1m各测1点。平面定位坐标误差不超过0.1m,探测深度误差不大于0.2m

6.3  变形监测

6.3.1  变形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

6.3.2  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网相一致,并宜与国家控制网建立联系。有条件的可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变形监测或分布式光纤监测。

6.3.3  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表面变形监测为主,对重要部位可设置必要的内部变形监测项目。

2  位移测点应布置在临河堤肩、背河堤肩,必要时可背河堤坡、堤脚各布置1个,位移测点宜与里程碑、测压管等布设结合。

3  堤身内部变形监测项目可采用沉降仪、测斜仪等进行监测,并宜与渗压计同孔埋设。

4  堤身垂直位移可采用精密水准法监测,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三角网法等方法监测,精度应达到±3.0mm

5  垂直位移以下沉为正、上升为负;水平位移以偏向背河侧为正,偏向临河侧为负;精度应达到±3.0mm

6  对防洪墙沉降缝(止水缝)可采用标识线方法,张开为正,闭合为负,精度应达到±0.2mm。必要时可将测斜管布设在防洪墙背河侧或浇筑在墙体内部测量不同高程水平位移。防洪墙变形监测可与应力应变监测项目相结合。

6.4  渗流监测

6.4.1  堤防渗流监测项目包括堤身浸润线、堤基渗透压力等,必要时可进行渗流量、水质分析等监测。对堤防土石接合部位应根据接合部特点进行必要的渗流监测。

6.4.2  堤身浸润线和堤基渗透压力监测宜用测压管或孔隙水压力计,并符合SL551规定。对具备条件的可采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

6.4.3  测压管布置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压管应布置在临河堤肩以及背河堤肩、堤坡、坡脚不同高程,每个断面宜布置4-6个;

2  测压管由堵头、进水花管、导管和管口保护设备组成;

3  测压管宜采用双面热镀锌无缝钢管或硬工程塑料管,进水花管段应在现场外包土工织物一周半,并应避免长时间阳光直晒;

4  测压管钻孔应采用干钻法,下管子时应将管箍接头上满丝并用皮带将管子套牢吊起以防脱落,同时应避免损坏土工布;

5  测压管安装到位后,应及时用中砂下反滤料,同时应向管子中注清水并晃动管子,反滤料应一次完成,其深度应与花管段相对应,导管段部分应下粘土封口;

6  应进行测压管灵敏度试验,其试验步骤为:

1)  测出测压管中水位;

2)  向测压管中注入清水,注满后应量测不同时刻管中水位;

3)  分析测压管灵敏度,若在规定时间管中水位回落到注水前水位,则灵敏度较好,否则灵敏度不好;如曲线有突变,则表明有漏水点;

4)  对灵敏度不好或发现的漏水点位置应特别标注,并在分析观测资料时参考;

7         测压管安装后应设保护装置,并记录管口坐标、管长及管口、管底高程;

8         测压管水位观测仪器应保持一致性,水位观测误差应小于1cm

6.4.4 已建工程进行渗流监测设施更新改造时,应避免对工程渗流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6.4.5 当有渗水出逸时,可在背水堤脚附近设导渗沟,必要时可设量水堰等测其流量、水质。

监测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建设原则应为“实用、可靠、先进、经济”,仪器设备在满足准确度的前提下,系统结构力求简单、稳定、维护方便,易于改造和升级。

7.1.2  需要进行高频次监测或监测点所在部位的环境不允许、人工监测难以胜任的监测项目,以及需要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工程,应实施自动化监测。

7.1.3 运行管理单位应制定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包括日常观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监测数据记录与处理等。

7.1.4 承担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应经过岗位培训。

7.2  系统建设

7.1.1  监测系统由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装置、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据采集和管理软件、供电和防雷设施等组成。

7.2.1  监测系统基本功能、性能要求,自动化软件,以及安装调试,可参考SL551

7.3  运行管理与维护

7.3.1  运行管理人员应做好监测系统运行记录与监测数据保存,及时整理分析数据,定期提出分析意见。

7.3.2  应根据堤段工程特点和监测系统情况制定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并在运行管理中适时改进。

7.3.3  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运行管理人员应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变化,掌握工程性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7.3.4  监测数据应定期进行整理整编、刊印、存档。

7.3.5  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制定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2  3个月应对监测数据备份不少于1次。

3  系统时钟每月应校正1次。

4  应定期检查监测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做好记录,存档备查。

5  应配置足够的备品备件,并应及时进行系统维护维修,做好记录。

6  监测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宜每年进行1次人工比测,并编写比测报告。

7  监测自动化系统宜每5年进行1次全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7.3.6  接地电阻应每2年检测1次,并应符合13.2.3条的要求。

7.3.7  监测系统鉴定应由专业技术单位承担,通过检验测试、校验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提出运行维护或维修处理意见,鉴定结论应由主管部门审定,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

8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

8.1  一般规定

8.1.1  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内容包括巡视检查、环境量、变形、渗流及专项监测。

8.1.2  各监测项目应采用标准记录表格,宜满足附录E.1的要求。

8.1.3  监测资料整理与整编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整编成果应项目齐全、考证准确、数据可靠、方法合理、图表完整、格式统一、说明完备。

8.1.4  应建立监测资料数据库,并宜建立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8.1.5  除在计算机磁、光载体内存储外,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的各种现场原始记录、图表、影像资料以及全部资料整编、分析成果应建档保存,并应按分级管理制度报送有关部门备案。

8.2  工程及监测设施基本资料

8.2.1  监测设施基本资料应包括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布置、埋设、竣工等资料,以及系统运行后的维护和更新改造资料,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监测系统设计、布置、埋设、竣工资料;

——监测设施及测点的布置图(平面、纵横剖面);

——有关各水准基点、起测基点、工作基点、校核基点、监测点,以及各种监测设施的平面坐标、高程、结构、安设情况、设置日期和测读起始值、基准值等文字和数据考证表。

——仪器资料;

——安装考证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8.2.2  安装考证资料记录应及时、准确、完备,考证图表格式按附录F执行。初次整编时,应按堤段监测项目对各项考证资料全面收集、整理和审核。在以后各阶段,监测设施和仪器有变化时,如校测设施和设备检验维修、设备或仪表损坏、失效、报废、停测、新增或改(扩)建等,均应重新填制或补充相应的考证图表,并注明变更原因、内容、时间等有关情况备查。

8.2.3  监测设施基本资料应及时归档。

8.3  监测资料整编

8.3.1  巡视检查、人工观测和自动化监测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检验原始记录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对于测量因素产生的异常值应进行处理。

8.3.2  计算各监测物理量应及时形成电子文档,并打印出主要图表供查用。图表可按照附录E.1执行,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可按附录E.3执行。

8.3.3  监测资料整编应包括监测资料统计、绘制有关图表、初步分析等,应按附录E.2执行。

8.3.4  监测资料初步分析应包括监测资料的趋势性分析、特征值分析、相关性分析、突变值判断等内容,如有异常,应检查计算有无错误和监测系统有无故障,经综合比较判断,确认监测物理量异常时,应及时上报,并应及时对工程进行相应的安全复核或专题论证。

8.3.5  监测资料整理整编后应编写年度整编报告,并及时归档。


附录监测项目与频次

A.1  堤防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应按表A.1确定。

A.1  堤防安全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堤防级别

备注

1

2

3

1

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

 

白蚁巡查

蚁患区

堤身及护堤地

蚁源区

三级及以上堤防向外延伸50m,其它堤防向外延伸20m

2

隐患监测

隐患

 

3

环境量

1)水(潮)位

 

2)水下地形

 

3)根(抛)石分布

 

4

变形监测

1)堤顶沉降变形

 

2)内部变形

 

3)防渗体变形

4)防洪墙变形

 

5)接缝、裂缝开合度

 

5

渗流监测

1)堤身浸润线

2)堤身渗透压力

3)堤基渗透压力

4)渗漏流量及水质

1.        者为必测项目,有者为选测项目,可根据需要选测。

2.        △表示不适用于海堤。

 

 

A.2  堤防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应按表A.2选择。

A.2   堤防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监测频次

1

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

2/月~1/

白蚁巡查

蚁患区巡查

白蚁外出活动期2/

白蚁外出活动高峰期3/

蚁源区巡查

1/

2

隐患监测

隐患

2/月~1/

3

环境量

1)水(潮)位

1/天~2/

2)水下地形

按需要

3)根(抛)石分布

按需要

4

变形监测

1)堤顶沉降变形

2/月~1/

2)内部变形

/

3)防渗体变形

2/月~1/

4)防洪墙变形

2/月~1/

5)接缝、裂缝开合度

2/月~1/

5

渗流监测

1)堤身浸润线

2/月~1/

2)地身渗透压力

2/月~1/

3)地基渗透压力

2/月~1/

4)渗漏流量及水质

2/月~1/

1:表中频次均系正常情况下人工测读的最低要求。特殊时期(如发生大洪水、地震等),应增加频次。根据需要,监测自动化系统可适当加密频次。

2:当变形、渗流等量值变化速率大时,频次取上限,趋于稳定时可取下限。

3:白蚁巡查在雨后应增加检查次数。

 

 附录巡视检查内容与格式

B.1  巡视检查内容应按表B.1.1-B.1.3确定。

B.1.1  堤防工程日常巡视检查汇总记录表

堤防名称                       起止桩号                       检查单位                    检查日期          

检查负责人                     参加检查人                                                 记录人            

分类

检查内容

堤身外观

堤顶

□坚实平整  □堤肩线顺直  □凹陷    □裂缝  □残缺  □相邻堤段错动  □堤顶脱离

堤坡与戗台

□平顺  □雨淋沟  □滑坡  □裂缝  □塌坑  □洞穴  □杂物垃圾堆放  □排水沟残缺、不顺畅  □渗水  □排水孔不顺畅  □渗漏水质、水量有变化

堤脚

□隆起  □下沉  □冲刷  □残缺  □洞穴

混凝土

□溶蚀  □侵蚀  □冻害  □裂缝  □破损

砌石

□松动  □塌陷  □脱落  □风化  □架空

护堤地

□背水堤脚以外管涌、渗水

堤防工程

保护范围

□背水堤脚以外管涌、渗水

堤岸防护工程

坡式护岸

坡面:□侵蚀  □不完好 

护坡:□杂草  □杂树  □杂物

砌体:□松动  □塌陷  □脱落  □架空  □垫层淘刷

□变形缝损坏  □止水损坏

□坡面侵蚀  □坡面剥落  □坡面裂缝  □坡面破碎  □坡面老化  □排水孔不顺畅

坝式护岸

砌石护坡坡面:□松动  □塌陷  □脱落  □架空  □砌缝不紧密。

散抛块石护坡坡面:□浮石  □塌陷  □土心顶不平整  □土石接合不严紧  □陷坑  □脱缝

□水沟  □獾狐洞穴

墙式护岸

混凝土墙体相邻段:□错动  □变形缝张开  □止水异常  □墙顶裂缝  □墙面裂缝  □溶蚀 

□排水孔异常。

浆砌石墙体:□变形缝填料流失  □坡面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老化,排水孔是否顺畅。

护脚

□凹陷  □坍塌

河势

□较大改变  □滩岸坍塌

防渗设施

□保护层不完整  □渗漏水量和水质有变化

排水设施

排水沟:□进口有孔洞、暗沟  □沟身沉陷  □沟身断裂  □接头漏水  □淤堵  □出口冲坑悬空 

减压井:□井口损坏  □积水入井  □淤堵

□排水导渗体或滤体滤塞

穿、跨、临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

□接合不紧密

□接合部不均匀沉陷  □裂缝  □空隙  □冲沟

□接合部临水侧截水设施损坏  □背水侧反滤排水设施阻塞  □穿堤建筑物变形缝错动、渗水。

□跨堤建筑物与堤顶之间的净空高度,不满足堤顶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的要求

□建筑物损坏

备注:对于检查的异常情况,详细记录于“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表”。

B.1.2  堤防工程定期巡视检查汇总记录表

堤防名称                       起止桩号                       检查单位                    检查日期          

检查负责人                     参加检查人                                                 记录人            

分类

检查内容

汛前

检查

堤身

□堤身断面不符合设计要求

□堤顶高程不符合设计要求

□堤身内部有隐患

□外部有冲沟、洞穴、裂缝、陷坑、堤身残缺

□防渗铺盖及盖重有损坏

□有影响防汛安全的违章建筑

堤岸防

护工程

□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

□护脚、护坡完整情况:

□历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穿堤、临堤建筑物

□底部高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下,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常挡水。

汛期检查

□按防汛指挥机构所规定的巡堤查险内容和要求进行。

汛后检查

堤身损

坏情况

□完好

□损坏:                                         

险情

记录:

洪水水

印标记

□已保管:

□已施测:

观测设施

□完好

□损坏:                                         

堤岸防

护工程

□沉陷  □滑坡  □崩塌  □块石松动  □护脚走失

凌汛期

检查

堤身

□堤身断面不符合设计要求

□堤顶高程不符合设计要求

□堤身内部有隐患

□外部有冲沟、洞穴、裂缝、陷坑、堤身残缺

□防渗铺盖及盖重有损坏

□有影响防汛安全的违章建筑

堤岸防

护工程

□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

□护脚、护坡完整情况:

□历次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穿堤、临堤建筑物

□底部高程在设计洪水位以下,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能在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常挡水。

凌情

□淌凌

□岸冰

□封河

□冰盖

大潮、热带风暴、台风

前检查

□堤身断面足够抵抗

□堤防强度足够抵抗

后检查

工程损毁情况

□完好

□损坏:                                         

最高潮水位的观测记录:                               

备注:

1. 重点检查:

1)重要堤段

2)穿堤、跨堤、临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

3)新建、改建和除险加固而未经洪水考验的堤段

4)其他可能出现险情的堤段

5)专门性观测设施

2. 对于检查的异常情况,详细记录于“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表”。

B.1.3  堤防工程特殊检查汇总记录表

堤防名称                          起止桩号                          检查单位                 

分类

检查结果

事前

检查

检查日期                                                         检查负责人                        

参加检查人                                                       记录人                

应对准

备工作

 

可能出

险部位

 

工程存

在问题

 

事后

检查

检查日期                                                         检查负责人                        

参加检查人                                                       记录人                

堤防损

坏情况

 

附属设施

损坏情况

 

备注:

1. 本表用于重大事件发生前后的检查。

2. 重大事件是指:洪水、大暴雨、台风、暴潮、地震等。其中地震事件仅开展事后检查。

B.2  白蚁巡视检查内容应按表B.2确定。

B.2  堤防白蚁巡查记录表

堤段名称

 

管理单位

 

巡查日期

 

起始桩号

 

终止桩号

 

巡检人员

 

主要蚁害现状

白蚁分布剖面示意图(标明桩号、高程)

白蚁分布平面示意图(标明桩号)

巡查结论(判读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措施)


B.3  异常情况应按表B.3详细记录。
B.3  堤防工程异常情况详细记录表

堤防名称:

中心桩号:

编号:

检查单位:

检查日期:

天气情况:

检查负责人:

参加检查人:

记录人:

异常情况:

 

 

 

 

备注


B.4  裂缝检查应按表B.4确定。

B.4  裂缝调查记录表格式

工程名称                            工程结构                                     调查部位                   

日期:                        天气情况                                     起止桩号                   

量测工具:                          量测人:                                      记录人                    

序 号

裂缝

编号

位 置

        

宽 度

长 度

深 度

 

纵向

横向

倾斜

龟裂

 

 

 

 

 

 

 

 

 

 

 

 

 

 

 

 

 

 

 

 

 

 

 

 

 

 

 

 

 

 

 

 

 

 

 

 

 

 

 

 

 

 

 

 

 

 

 

 

 

 

 

 

 

 

 

 

 

 

 

 

 

 

 

 

 

 

 

 

 

 

 

 

 

 

 

 

 

 

 

 

 

 

 

 

 

 

 

 

 

 

 

 

 

 

 

 

 

 

 

 

 

 

 

 

 

 

 

 

 

 

 

 

 

 

 

 

 

 

 

 

 

 

 

 

 

 

 

 

 

 

 

 

 

 

 

 

 

 

 

 

 

 

 

 

 

 

 

 

 

 

 

 

 

 

注:裂缝走向在对应栏打“√”,其余栏记“—”;备注内填写对应的照片编号、现场手绘草图文件等。

 附录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

C.1.1 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格式见表C1.1

C.1.1 隐患监测成果统计表

          

工程名称

 

起始桩号

 

剖面定位

 

监测方法及装置

 

监测日期

监测剖面成果

备注

 

 

 

 

变化区域统计

变化区域定位

 

 

高值

 

 

日期

 

 

低值

 

 

日期

 

 

变化分析

 

 

 附录线缆布置与连接

D.1.1  线缆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缆应与监测仪器适配,并应具有耐酸、耐碱、防水、绝缘等性能。

2  电缆及电缆接头在环境温度-25+60、承受水压1.0 MPa时,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MΩ

3  电缆芯线应在100m内无接头。

4  差动电阻式仪器采用的电缆芯线间电阻的偏差应不大于5%

5  光纤、光缆均应为单模光纤。

6  光纤仪器引出线应选用仪器自带尾缆或室内光纤等软性光纤。

7  光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其外径的25倍。

8  光缆、光缆接头盒及附件应具有相应的耐压能力。

D.1.2  监测仪器线缆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规划监测仪器线缆路径,避免干扰,不宜以明线方式敷设。

2  监测仪器和线缆沿线应设置明显标志,避免因后续施工对监测仪器和线缆造成损坏。

3  线缆保护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钢管内径应不小于线缆束直径的1.2倍,跨缝时应设伸缩节。

4  埋设线缆时应避免线缆承受过大拉力或接触毛石和振捣器,线缆在保护管的出口和入口处应用橡皮或麻布等包扎,以防受损;线缆未引入监测站前,应可靠保护,线缆头不得受潮进水。

D.1.3  橡胶护套电缆的接头应采用硫化接头或双层热缩套管,PVC护套电缆应采用热缩管或专用防水接头。水压下的电缆应采用专用防水接头。

D.1.4  电缆芯线的焊接应采用锡焊,不得使用焊锡膏,芯线的接头应错开,并应采用适配热塑套管或绝缘胶带绝缘,接线后电缆性能应不低于C.0.1的要求。

D.1.5  光缆续接、接头盒及终端盒的光纤熔接等相关要求应符合GB/T 16529.2的规定。

 附录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E.1  监测物理量相关图

E.1.1  单支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E.1.1

E.1.1 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

测点编号

 

仪器编号

 

仪器类型

差阻式

监测类型

 

初始电阻比W0

初始电阻R0

最小读数f

 

温度常数a

 

 

 

温度补偿系数b

 

零度电阻R'

 

观测日期

电阻比W1

电阻R1

整编值v

温度T

 

 

 

 

 

 

 

 

 

 

 

 

 

 

 

 

 

 

 

1:适用于单支差阻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2:仪器为渗压计时,v为渗透压力(MPa)。

3仪器为位移计时,v为应变(10-6

4仪器为测缝计时,v 为开合度(mm

 

E.1.2  多支成套差阻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E.1.2

E.1.2 差阻式仪器(多支)观测记录表

测点编号

 

仪器数量

仪器类型

差阻式

监测类型

 

初始值及计算系数

仪器编号

电阻比W0

电阻R0

最小读数f

零度电阻R'

温度常数a

温度补偿系数b

1#传感器

 

 

 

 

 

 

2#传感器

 

 

 

 

 

 

3#传感器

 

 

 

 

 

 

 

 

 

 

 

 

 

电阻比W

电阻R

整编值v

观测

日期

电阻

W1

电阻

W2

电阻

W3

电阻

R1

电阻

R2

电阻

R3

整编值v1

整编值v2

整编

v3

 

 

 

 

 

 

 

 

 

 

 

 

 

 

 

 

 

 

 

 

 

 

 

 

 

 

 

 

 

 

 

 

 

 

 

 

 

 

 

1:适用于多支差阻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2:仪器为多点位移计时,v为应变(10-6

 

E.1.3  单支振弦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E.1.3

E.1.3 振弦式仪器观测记录表

测点编号

 

仪器编号

 

仪器类型

振弦式

监测类型

 

初始模数R0

 

初始温度T0

 

计算系数G

 

计算系数K

 

观测日期

观测模数R1

观测温度T1

整编值v

 

 

 

 

 

 

 

 

 

 

 

 

 

 

 

 

1:适用于单支振弦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2:仪器为渗压计时,v为渗透压力(MPa)。

3:仪器为位移计时,v为应变(10-6

4仪器为测缝计时,v 为开合度(mm

 E.1.4  多支成套振弦式仪器观测记录表格式见表E.1.4

E.1.4 振弦式仪器(多支)观测记录表

测点编号

 

仪器数量

仪器类型

振弦式

监测类型

 

初始值及计算系数

仪器编号

初始模数R0

初始温度T0

计算系数G

计算系数K

备注

1号传感器

 

 

 

 

 

2号传感器

 

 

 

 

 

3号传感器

 

 

 

 

 

 

 

 

 

 

 

模数R

温度T

整编值v

观测

日期

模数R1

模数R2

模数R3

温度T1

温度T2

温度T3

整编值v1

整编值v2

整编

v3

 

 

 

 

 

 

 

 

 

 

 

 

 

 

 

 

 

 

 

 

 

 

 

 

 

 

 

 

 

 

 

 

 

 

 

 

 

 

 

1:适用于多支振弦式仪器监测数据记录。

2仪器为多点位移计时,v为应变(10-6

 

E.1.5  多点位移计监测数据统计表格式见表E.1.5

E.1.5  内部变形(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统计表

                             首测日期                             单位:mm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备注

监测

日期

测点

编号

测点M1

测点M2

M1-1

M1-2

M1-3

M2-1

M2-2

M2-3

埋深(m)

 

 

.

 

 

 

 

 

 

 

 

 

 

 

 

 

 

 

 

 

 

 

 

 

 

 

 

 

 

 

 

 

 

全年特征值统计

最大值

 

 

 

 

 

 

 

 

 

 

日期

 

 

 

 

 

 

 

 

 

 

最小值

 

 

 

 

 

 

 

 

 

 

日期

 

 

 

 

 

 

 

 

 

 

平均值

 

 

 

 

 

 

 

 

 

 

年变幅

 

 

 

 

 

 

 

 

 

 

1:深度从浅(地表)至深。

2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E.1.6  堤顶表面沉降测量统计表格式见表E.1.6

E.1.6  堤顶表面沉降监测成果统计表

                          首测日期                             单位:mm

监测日期

测点编号及位移

备注

测点1

测点2

测点3

测点

 

 

 

 

 

 

 

 

 

 

 

 

 

 

 

 

 

 

 

 

全年特征值统计

最大值

 

 

 

 

 

 

日期

 

 

 

 

 

 

最小值

 

 

 

 

 

 

日期

 

 

 

 

 

 

平均值

 

 

 

 

 

 

年变幅

 

 

 

 

 

 

注:正负号规定:向下为正

 

 E.1.7  渗漏量统计表格式见表E.1.7

E.1.7  渗漏量监测成果统计表

                

监测日期

测点编号及渗流量(L/s

流量

m3/s

备注

测点1

测点2

 

 

 

 

 

 

 

 

 

 

 

 

 

 

 

 

 

全年特征值统计

最大值

 

 

 

 

 

日期

 

 

 

 

 

最小值

 

 

 

 

 

日期

 

 

 

 

 

平均值

 

 

 

 

 

年变幅

 

 

 

 

 

 E.2  各种监测物理量的整理与整编要求

E.2.1  监测资料的收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一次整编时应完整收集工程基本资料、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考证资料等,并单独刊印成册,以后每年应根据变动情况,及时加以补充或修正。

2  收集有关物理量设计计算值和经分析后确定的监控指标。

3  收集整编时段内的各项日常整理后的资料,包括所有监测数据、文字和图表。

E.2.2  监测等资料的整理与整编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整编时段内的各项监测物理量按时序进行列表统计和校对等整理工作。如发现可疑数据,不宜删改,应标注记号,并加注说明。绘制各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图,以及能表示各监测物理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图和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对监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阐述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提出运行和处理意见。

2  监测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可按监测频次的要求进行表格形式的整编,但绘制测值过程线时应选取所有测值进行,对于特殊情况(如流量骤变、地震等)和工程出现异常时增加频次所采集的监测数据也应整编入内。

3  对于重要监测物理量(如变形、渗透压力、应力、流量等),整编时除表格形式外,还应绘制测值过程线、测值分布图等。

E.2.3  现场检查资料

1  每次整理与整编时,对本时段内现场检查发现的异常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处理措施和效果等作出完整编录,同时简要引述前期现场检查结果并加以对比分析。

2  将原始记录换算成所需的监测物理量,并判断测值有无异常。如有遗漏、误读(记)或异常,应及时补(复)测、确认或更正,并记录有关情况。原始监测数据的检查、检验内容主要工作有:

1)作业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2)监测记录是否正确、完整、清晰。

3)各项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

4)是否存在粗差。

5)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3  经检查、检验后,若判定监测数据不在限差以内或含有粗差,应立即重测;若判定监测数据含有较大的系统误差时,应分析原因,并设法减少或消除其影响。

E.2.4 环境量监测资料

1  水下地形、根(抛)石分布监测宜保持测区内测线的一致。

E.2.5  变形监测资料

1  变形监测资料整编,应根据工程所设置的监测项目进行各监测物理量列表统计,遵照附录E中表E.1.6的格式填制。

2  在列表统计的基础上,绘制应能表示各监测物理量变化的过程线图,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图和与有关因素的相关关系图。

E.2.6  渗漏量监测资料

1  渗漏量监测资料整编,应将监测物理量按堤防不同部位分别列表统计,并同时抄录监测时相应流量,必要时还应抄录温度等。

2  渗漏量监测统计表遵照附录E中表E.1.7的格式填制。绘制渗流量变化的过程线图,必要时还应简述水质直观情况。

3 水质分析资料的整编,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图标和必要的文字报告说明。

E.2.7  其它工作和为科研而设置的项目的成果整编,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参照本标准编制有关图表和文字说明。

E.2.8  应补充或修正有关监测设施的变动或检验、校测情况,以及各种基本资料表、图等,确保资料衔接和连续。

E.2.9  年度资料整编应包括整编后的资料审定及编印等工作。刊印成册的整编资料主要内容和编排顺序宜为:

——封面;

——目录;

——整编说明;

——基本资料;

——监测项目汇总表;

——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

——监测资料整编图表;

——封底。

封面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整编时段、编号、整编单位、刊印日期等。

整编说明应包括本时段内工程变化和运行概况,监测设施的维修、检验、校测及更新改造情况,现场检查和监测工作概况,监测资料的精度和可信程度,监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分析、处理情况(可附上有关报告、文件等),对工程运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参加整编工作人员等。

基本资料包括工程基本资料、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基本资料等。

监测项目汇总表包括监测部位、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测点数量、仪器设备型号等。

监测资料初步分析成果主要是综述本时段内各监测资料分析的结果,包括分析内容、方法、结论和建议。

监测资料整编图表(含现场检查成果表、各监测项目测值图表)的编排顺序可按监测项目的编排次序编印。

E.2.10  月报、季报等可参照年报执行,并可适当简化。

E.2.11  整编的成果

1  整编成果的内容、项目、频次等齐全,各类图表的内容、规格、符号、单位及标注方式和编排顺序等符合规定要求。

2  各项监测资料整编的时间与前次整编衔接,监测部位、测点及坐标系统等与历次整编一致。

3  各监测物理量的计(换)算和统计正确,有关图件准确、清晰,整编说明全面,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无遗漏,资料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符合实际。

 E.3  常用监测物理量的计算公式

E.3.1  渗流量计算公式:

1  容积法

                              E.3.1-1

式中:——渗流量,L/s

  ——充水体积,L

  ——充水时间,s

2  直角三角堰

                           E.3.1-2

式中:——渗流量,m3/s

——堰顶水头,m

3  矩形堰

                       E.3.1-3

式中  ——渗流量,

——堰宽,

——堰上水头,

——重力加速度,

——堰口至堰槽底的距离,

E.3.2  差动电阻仪器测值换算监测物理量的公式

1  应变

                   E.3.2-1

式中  ——应变();

——应变计最小读数,/0.01%

——电阻比变化量(0.01%);

——应变计温度修正系数,/

——温度变化量,

2  缝的开合度

                     E.3.2-2

式中  ——缝的开合度,mm

——测缝计最小读数,mm/0.01%

——电阻比变化量(0.01%);

——测缝计温度修正系数,mm/

——温度变化量,

3  渗透压力

                       E.3.2-3

式中  ——渗透压力,

——孔隙压力计最小读数,/0.01%

——电阻比变化量(0.01%);

——孔隙压力计温度修正系数,/

——温度变化量,

E.3.3  振弦式仪器测值换算监测物理量的公式

1  应变

       E.3.3-1

式中  ——当前时刻相对于初始位置时的应变(10-6);

——应变计系数10-6/Hz2

——应变计初始的输出频率Hz

——应变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应变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Hz

——应变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应变计温度修正系数10-6/

——应变计当前时刻的温度值

——取初始输出频率模数时对应的温度值

2  缝的开合度

      E.3.3-2

式中  ——当前时刻相对于初始位置时的开合度,mm

——测缝计系统mm/Hz2

——测缝计初始的输出频率Hz

——测缝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测缝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Hz

——测缝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测缝计温度修正系数mm/

——测缝计当前时刻的温度值

——取初始输出频率模数时对应的温度值

3  渗透压力或压力

     E.3.3-3

式中  ——当前时刻相对于初始时刻的渗透压力或压力,MPa

——渗压计或压力计最小读数MPa/Hz2

——渗压计或压力计初始的输出频率Hz

——渗压计或压力计初始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Hz

——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输出频率模数kHz2

——渗压计或压力计温度修正系数MPa/

——渗压计或压力计当前时刻的温度值

——取初始输出频率模数时对应的温度值

  附录监测仪器考证表

F.1.1  振弦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F.1.1的要求。

F.1.1  振弦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测点编号

 

仪器型号

 

仪器生产厂家

 

仪器出厂编号

 

量程(mm)

 

埋设区及材料

 

埋设断面号(m)

 

埋设位置

 

埋设方向

 

仪器读数

初始读数(kHz)

初始温度()

仪器系数(mm/kHz)

温度系数(mm/)

埋设前

 

 

 

 

埋设后

 

 

 

 

埋设示意图

及说明埋设

 

埋设时段

              

天气

 

有关责任人

 

 

埋设者

 

填表者

 

校核者

 

监测者

 

填表日期

 

 

F.1.2  差动电阻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F.1.2的要求。

F.1.2  差动电阻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测点编号

 

仪器型号

 

仪器生产厂家

 

仪器出厂编号

 

量程(mm)

 

埋设区及材料

 

埋设断面号(m)

 

埋设位置

 

埋设方向

 

仪器参数

最小读数(mm/0.01%)

 

温度修正系数(mm/℃)

 

温度系数(/Ω

 

0电阻(Ω)

 

耐水压(MPa)

 

绝缘电阻()

 

电缆类型

 

电缆芯数

 

电缆长度(m)

 

电缆接头型式

 

埋设前测值

电阻比(0.01%)

 

温度电阻(Ω)

 

埋设后测值

电阻比(0.01%)

 

温度电阻(Ω)

 

埋设示意图

及说明埋设

 

埋设时段

                     

 

有关责任人

主管

 

埋设者

 

填表者

 

校核者

 

监测者

 

填表日期

 

 

 

F.1.3  光纤式测缝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F.1.3的要求。

F.1.3 光纤式测缝计(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测点编号

 

仪器型号

 

仪器生产厂家

 

仪器出厂编号

 

量程(mm)

 

埋设区及材料

 

埋设断面号(m)

 

埋设位置

 

埋设方向

 

仪器参数

最大波长(nm)

 

最小波长(nm)

 

位移系数

 

 

 

埋设前测值

最大波长(nm)

 

最小波长(nm)

 

埋设后测值

最大波长(nm)

 

最小波长(nm)

 

埋设示意图

及说明埋设

 

埋设时段

                     

 

有关责任人

主管

 

埋设者

 

填表者

 

校核者

 

监测者

 

填表日期

 

 

F.1.4 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F.1.4的要求。

F.1.4  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考证表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测孔编号

 

断面号(m)

 

断面中位置

 

钻孔直径(mm)

 

钻孔深度(m)

 

倾向及倾角

 

仪器型号

 

仪器生产厂家

 

量程(mm)

 

传感器类型

 

锚头类型

 

锚头数量()

 

测杆材质

 

测杆总长度(m)

 

灌浆材料

 

传感器编号

1#传感器

2#传感器

3#传感器

4#传感器

出厂编号

 

 

 

 

 

锚头深度(m)

 

 

 

 

 

仪器系数

 

 

 

 

 

温度系数

 

 

 

 

 

仪器读数

R

T

R

T

R

T

R

T

R

T

安装前读数

 

 

 

 

 

 

 

 

 

 

安装后读数

 

 

 

 

 

 

 

 

 

 

埋设示意图

及说明

 

埋设时段

                        

 

安装日期

         

初读数日期

          

有关责任人

主管

 

埋设者

 

填表者

 

校核者

 

监测者

 

填表日期

 

注:不同类型传感器,仪器参数及读数单位有所不同。

 

F.1.5  测压管安装埋设考证表格式宜符合表F.1.5的要求。

F.1.5  测压管埋设考证表(钻孔法)

工程或项目名称

 

钻孔编号

 

钻孔直径(m)

 

初见水位(m

 

稳定水位(m

 

测点编号

 

断面号

 

断面中位置

 

 

 

管底高程(m)

 

管口高程(m)

 

管长(m)

 

管内径(mm)

 

透水段结构和长度(m

 

 

 

透水材料

 

透水材料底、顶高程(m)

封孔材料

 

封孔材料底、顶高程(m)

埋设日期

 

天 气

 

埋设示

意图及

 

 

 

 

 

有关责任人

主管

 

埋设者

 

填表者

 

校核者

 

监测者

 

填表日期

 

 

标准用词说明

标准用词

必须

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

严禁

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不应、不得

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

不宜

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

 









服务热线:0838-2565309

销售小杜电话:13990288886
技术总工张工:13990298835
邮编:618000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庐山北路477号希望城E幢24楼
+